当前位置: 首页 > 流金岁月 > 奖证里的故事【常凤云】

奖证里的故事【常凤云】

2013年09月24日 14:46:59 访问量:1398

 

奖证里的故事

 855农场小学     常凤云

        家书桌的抽屉里,有一些母亲退休前获得的奖证每一个奖证都记载着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提起我的母亲戴桂英,建场初期的老人们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她是十一队家属排排长,妇女主任,农场首届妇代会主席团成员,农场首届妇女联合会委员,是农场的女强人。曾被评为总局三八红旗手、连续四年的管局三八红旗手总局先进生产者总局工会积极分子还荣立过一次三等功。她的照片和事迹还载入了《八五五农场史》。

        母亲是五八年随十万专业官兵来到北大荒的,当时她才十九岁。那时她和许许多多的拓荒者一样,光着脚在泥水里播种黄豆;冒着风雪往队里背粮;和男人一样扛着一麻袋黄豆登四、五米高的跳板上囤……

  六十年代末,连队组建了家属排,母亲任排长。当时既没资金又没设备。她们就从家里搬来了缝纫机,拿来了理发推剪,建起了缝纫组、理发组不仅方便了连队的知青也有了第一笔收入。为解除妇女的后顾之忧,她们还办起了托儿所。她们自己动手搭凉棚、砌锅灶,建起了豆腐坊,粉条坊。为处理豆渣粉渣,进行废物利用,又先后办起了养鸡场和养猪场。冬天她们还组织打渔队到冰河上打鱼。她们开出了一块块荒地,种蔬菜,种地瓜,种西瓜……家属排的多种经营,不仅为连队解决了菜篮子问题,也为排里积累了一部分资金。但是母亲没有满足,她派人外出学习,办起了草袋厂,还组织起一个烧炭队上山烧炭。在她的带领下,家属排的副业搞得红红火火。农场曾组织参观团到11队参观学习,母亲也多次在全场妇女工作会议上典型经验报告

  79年7月家属排临时工转为职工,母亲又带着她的姐妹们变成了连队的女工班。无论是前勤还是后勤,什么样的烂摊子到了母亲手里总能变个样。是她那以身作则的作风和极强的亲和力,使班里的每一个人都愿意跟着她努力工作。为此,她所带的班被评为管局优秀女工班管局优秀炊事班。

   在这堆奖证里最让我浮想联翩的还是母亲那三等功的奖证。每每看到它,母亲忍痛为司机做饭的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为了增加家属排的收入,开拓副业项目。母亲和排里的人商量,决定上山烧木炭卖。当时缺少技术,她就派人出去学习。夏天上山采点挖窑洞,为驱赶蚊虫叮咬,她们学会了吸旱烟。冬天上山拉木材装窑,她们又拉起了雪爬犁。每天早晨带着干粮出发,晚上天黑了才回到家。中午围着燃起的篝火,啃着烤得焦黄的馒头,就着咸菜,再摔上几圈扑克,所有的劳累都烟消云散。在她们的眼里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正是母亲那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记得一次,母亲联系好了密山的客户,要送一车木炭。一早母亲就和排里的人坐着尤特上山装炭,傍晚时尤特拉着满满一车木炭下山。路不好走,过一座简易桥时,剧烈的颠簸将母亲从三米高的车上甩了下来,当时她左臂不能动弹。多年的推拿经验告诉她自己的肩膀脱臼了她忍着剧痛将脱臼的肩膀推了上去。回到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可司机还没吃饭,她又拖着伤臂为司机做饭。送走司机后,她脱下棉衣,这才发现肩膀已红肿起来。当我拿着热毛巾敷在她红肿的肩上,问她疼不疼时,她笑着对我说:“敷上热毛巾好多了。快去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那一晚母亲几乎整夜没合眼。可第二天,她又带着烧炭队上了山。那一年是家属排最红火的一年,每人年底都分到了可观的红利母亲也因此在当年举行的农场首届妇代会上作典型发言。也就是那一年母亲荣获了这个三等功奖证

   最让我难忘的母亲她们的打鱼队胜利归来的情景。七十年代粮食都是计划供应,连队孩子多的家庭粮食不够吃。母亲就找了几个身体强壮的姐妹组成了打鱼队,把每天打来的鱼分给各家各户,可解决了大问题。

  那时的冬天,真是滴水成冰。打鱼队的人却每人一个小爬犁,带上自己的冰镩、搅络子、麻袋、铁锅,天不亮就出发了,大家有说有笑走在几十里的山路上。到了冰泡子上,她们分工合作。负责打眼儿的先与请来的行家一起找地方打眼儿。母亲可是个打眼儿的好手,一米多深的冰层,一眨眼的功夫就在母亲的冰镩下露出水来一会儿工夫冰面上就出现了一串冰窟窿。负责捞鱼的搅络子打好的眼儿里,先使劲搅动,看到鱼后迅速起倒在冰面上。装鱼的动作更是麻利,捞上来的鱼还没等冻僵就入了麻袋。虽然天气寒冷,可她们却个个汗流浃背。棉袄脱了,手套甩了,渴了吃块冰。当她们看到捞上来的那些活蹦乱跳的大泥鳅和鲫鱼时,大家忘记了疲劳,竟像孩子似的在冰上欢呼跳跃。午饭就是河水煮泥鳅,虽然作料只有盐,可她们吃的是格外香。

       傍晚,母亲的打鱼队满载而归的时候也是我和小伙伴们最高兴的时候。我们奔跑在拉鱼的爬犁前后,欢呼着“打鱼队的回来了,快来分鱼了!”看着孩子们端着自家分到的鱼高兴地跑回家时,母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一年,母亲被评为总局三八红旗手

母亲还是个文艺骨干,家属排的文艺节目总会农场每年的文艺汇演中得到好评。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她们的话剧和秧歌队的精彩表演。

  为了参加农场的文艺汇演,母亲将排里的文艺爱好者组织起来。每天吃过晚饭,她们就在我家排练节目,热乎乎的大炕就是她们的舞台。记得大搞忆苦思甜的年代,母亲请知青将排里一位姐妹的苦难经历编成了话剧。为了演好这个话剧,演员们每天晚上都要聚在我家背台词,练动作,父亲居然成了她们的业余导演。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的话剧红遍了整个农场。女扮男装的地主、狗腿子、长工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真正起到了教育青少年的作用。

  八十年代初,文艺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连队的舞台上再也看不到宣传队员的身影。为活跃连队的业余生活,母亲又组织起了农场第一支秧歌队。她们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大头娃娃、小旱船,高跷、花担一应俱全。秧歌队里多数是年轻人,他们从来没有扭过秧歌,母亲就不厌其烦地教他们怎样扭身,怎样迈步。经过半个多月的苦练,秧歌队终于在大年三十那天在连队进行了汇报演出。为鼓舞队员的士气,展示秧歌队的风采,母亲还带着秧歌队在周边连队巡回演出,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十一队的秧歌队可是家喻户晓。辛勤的汗水为母亲换来了总局工会积极分子的奖证。

 每一个闪光的奖证,都凝聚着母亲艰苦创业的心血与汗水。是她们那一代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激励着新一代北大荒人,在她们开垦的土地上精心描绘农场新的蓝图。昔日她们

       打鱼的水泡子变成了鱼儿跳跃,异鸟纷飞的旅游胜地“金水湾”;她们洒下汗水伐木烧炭的荒山已变成了豆浪翻滚的万顷良田;她们曾倾心热爱的家园,建设为现代化作业点。时间飞逝,母亲那一代北大荒人早已离开曾奋斗的岗位,退休在家尽享天伦之乐,然而她们那战天斗地,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却永远镌刻在八五五农场五十多年历史的丰碑上。

 

 

编辑:陈领祥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八五五农场学校 特此声明。